返回

大地芬芳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三十一章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你这才叫剥削呢!”说着牵起牛回头便走。

    陶玉财跺跺脚,冲他的背影叫道:“我是你侄儿呀,你不助我助哪个?”

    “人助不如自助,你绾起裤脚下田吧,要不饿死也没人可怜你!”

    陶秉坤说到做到,真的给几家困难户耕了田,没收一分工钱。对丁字丘和晒簟丘,他瞟都不瞟一眼,任其荒芜在那里。有一天从那里路过,他忍不住跳进干涸的田里扯掉一把正在疯长的草——他觉得心都被扯疼了,差点流出泪来。

    陶禄生是在情绪恶劣的情况下碰见未来的岳母和妻子的。

    那天,他去青龙山处理一起抗交农业税的事件。一位刁蛮的山民不仅不听劝告,反而动手将村长打了一耳光。陶禄生一怒之下,命人将那位山民绑了起来,让村长回敬了他几耳光,然后强行收走他仓里的粮食以充当税款。事发时李世杰也在现场,当时并没提出什么异议,可一回到区政府,就在会上指责他处理不当,犯了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错误。陶禄生不卖他的帐,当面顶撞他道:“你总是事后诸葛亮!”两人闹得不欢而散。他估计,李世杰又会将此事向县里汇报,并且渲染一番。究竟哪里得罪李书记了,处处为难于他?他百思不得其解,苦恼异常,于是找人要了一支烟,坐在陈家大院门前的青石阶上,一边喷云吐雾一边瞎琢磨。

    这时,两个女人和一个挑担箱子的脚夫来到了他跟前。由于情绪不好,他审视她们的目光是很不友好的。年长的妇女似乎想向他询问,欲言又止,拉拉年轻女子的手,拾阶而上。才上两级,她们仰头看见了大门口区公所、镇政府和镇小学的三块招牌,脸上出现讶异与惶恐的神色。陶禄生觉得他不能袖手旁观了,便起身问:“你们有啥事?”

    年轻女子回答道:“我们回家!”

    “回家?”陶禄生上下打量她们。

    年长的妇女解释道:“我是陈家的儿媳,叫黄慈予,她是我女儿陈亦清,我们从外地回。”

    陶禄生有些怀疑她们的身份,但转念一想,大概不会有人冒充大地主的后人。于是清清喉咙,告诉她们,陈家大院早已收归人民政府所有。

    “里面全部占用了吗?”叫陈亦清的年轻女子问。

    陶禄生感到不快,眯起眼睛说:“是呵,全部占用了,是不是我们搬走,让你们住进去?”

    “不,应该我们走。”黄慈予有礼貌地点点头,拉着女儿的手转身就走,脚夫挑着担晃晃悠悠地跟在后面。

    她们走出十几步远的时候,陶禄生觉得有些不妥。陈梦园虽是大地主,可在青龙镇口碑颇佳,又是为杀日本鬼子而死的,是个开明绅士,不应该让他的后人受冷遇。于是他撩开大步追上去问:“你们要到哪里去?”

    “先找个栈住下。”黄慈予说。

    陶禄生拦住她们:“你们先别急,若真是陈梦园的亲属,按照政策,还是要给你们栖身之所的,可以在陈家大院里匀两间房出来。”

    “请问同志您是……?”黄慈予柔和的眼睛望着陶禄生。

    “哦,我是二区副区长,陶禄生。”他说。

    黄慈予便从女儿手袋里拿出一份盖有红印章的纸来,递给他:“陶区长,这是县政府教育科给亦清开的介绍信,请过目。”

    陶禄生仔细端详,只见上面写着:

    兹有陈亦清同志,女,汉族,1933年10月生,共青团员,家庭成份地主,本人出身学生。原系湘中简易师范学校毕业生,毕业后在桃花江参加土改工作,表现良好。现根据本人志愿并报请县政府批准,回本县老家青龙镇从事教师工作,特介绍前来报到,请酌情安排为荷。

    得知眼前这位年轻女子是共青团员,陶禄生立即有了一定程度的政治认同感,脸上就有了一层真诚的笑:“欢迎欢迎,青龙镇正缺小学教师哩!我马上和镇政府的同志商量一下,一定好生安排。以我的意思,就在镇小学教课吧,吃住和教学都在一座院子里,方便。”

    “我服从领导的安排。”陈亦清信赖地说。

    黄慈予却沉吟道:“陶区长,我们不想麻烦政府,随便安排哪里都行,最好不往陈家大院里挤……我们怕影响领导的工作。”

    陶禄生立即洞悉了她心中的顾忌,说:“好吧。不过其他地方比较偏远,生活艰苦一些。”

    陈亦清立即说:“不怕,正好锻炼我。”

    当晚,黄慈予母女就安顿在栈里。第二天,根据镇政府的安排,她们上了青龙山,落脚在蚂蝗岭小学。

    不久,陶禄生上青龙山布置秋粮征收工作,顺便去了蚂蝗岭小学,亲切地询问了陈亦清的工作生活情况。山上生活清苦,但陈亦清很安心,她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很多山民不愿送儿女读书,她正在挨家挨户地劝说。陶禄生对此很赞赏,以区长的姿态热情地表扬鼓励了一番。告辞时还与她亲切地握了握手,她的小手柔若无骨,那温柔的触感令他经久难忘。

    至此,陶禄生还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,还没有明确想到把他与陈亦清的关系发展到那一步。

第三十一章(4/6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